top of page

Ciharaay 大地共生

聚落簡介  

吉哈拉艾文化景觀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的吉拉米代部落裡,吉拉米代(Cilamitay)是阿美語「大樹根」的意思。

耆老口傳吉拉米代原是成功阿美族人和卓溪布農族人重要的獵場。直到清末時期才有阿美族人來此定居,因為看到此地櫸木

樹根大到可以當作橋樑行走,便以Cilamitay為部落名稱,(lami為根的意思)。

 

後來,一群來自都歷的阿美族人看上吉拉米代部落北方的石厝溝溪有著清澈水源及豐富魚產,在外來物種的尚末侵入時,

這條溪流隨處可見台灣特有種台東間爬岩鰍和日本禿頭鯊,由於這兩種魚類在阿美語皆為Hara,因此,族人便將這個聚落

取名為「吉哈拉艾(Ciharaay)」

吉哈拉艾文化景觀  

吉哈拉艾文化景觀區的價值在於:人地和諧互動的生活智慧,讓資源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續。

 

2012年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登錄為吉哈拉艾文化景 觀區,面積約有1,040公頃,含括水圳、梯田、次生林、 菓園、池塘、

聚落、河川及山林,構成完整的文化生態景觀。

 

吉哈拉艾的六條百年水圳灌溉吉拉米代部落的稻田,祖先們在沒有精密科學儀器的輔助下,運用生活於山林,取材於萬物的

在地知識,沿著山形、峽谷開墾梯田,修築農作賴以為生的水圳,卻不會為了拓展田地的面積便將田裡的大石頭移除,或是

為了解決山豬、猴子對農作的災害,就大量砍伐樹木,破壞野生動物的棲地。

 

在吉哈拉艾,我們總是努力地與山林與自然共存,在稻田被山豬踩踏時,安慰著說:「因為山豬很熱,才會想下來稻田打滾,

也不能怪牠。」這般人地和諧互動的生活技藝,獲得公部門與學術團體的肯定,2012年5月吉哈拉艾獲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

為「吉哈拉艾文化景觀區」,稱讚吉哈拉艾是一個活著且持續運用、生活在其中的文化景觀區。

2019年聚落內原先美好的生活價值,受到外來價值的挑戰,聚落裡有部分人士運用勢力想要獲取前人和居民共同累積的成果,

在原住民族走向民主社會的進程中,如何在傳統價值與外部社會系統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中取得平衡並不容易,

​這是一條緩慢前行的道路,部落的腳步慢了下來,請持續給予等待和包容的空間,也靜待這片山林永遠寧靜美麗

猴子工法  開鑿水圳  

水圳猶如滋養生命的血脈,包括石門圳在內的6條百年水圳,串連起吉拉米代部落的生活與文化。

 

由於石厝溝溪是吉哈拉艾的唯一水源,祖先們便沿著地勢開鑿水圳,將海脈山脈滲出的山泉,藉由水圳輸送到稻田,開鑿水圳不易,需先用十字鎬敲打岩壁做出溝渠,若遇到懸崖地形,完全沒有腳可以穩踏之處,則是用黃藤綁住身體,如猴子般攀爬攀爬大樹,沿著山壁垂吊以懸空的方式進行開鑿,該工法也就稱為「猴子工法」。

 

麻荖漏山的純淨溪水,沿著長達4,100公尺的水路潺潺流下, 灌溉吉拉米代部落分布於丘陵上的15公頃梯田,生產出豐盛的糧食。百年來族人與水圳共生共榮,制定繁複的規約管理維護,持續耕種引水從未荒廢,因而延續了百年地景,造就豐富的生態以及生活文化,聚落與自然和諧共生。

 

 

 

 

 

 

 

 

 

遠眺山谷的天空梯田

吉哈拉艾位於海拔300-500公尺的山區深谷,為了種植農作,祖先們沿著地形山勢行經的路線闢建出層層疊疊的梯田,

並保留田地裡的石頭。因為「每顆石頭都是有回憶的」,過去農忙時,部落女性將孩子放在田裡的大石頭上就近照顧,

便下田耕種,老人家一邊打田一 邊唱歌,悠揚的樂聲在山林溪谷中迴盪,小孩子在石頭上也不會哭鬧。

 

吉哈拉艾的水稻梯田,因耕地面積有限,所以仍是維持小農耕作,使用大量的人工。雖然辛苦,但兒時成長的記憶生活

成為守護家園的動力。

 

老人家說:阿美族喝的水不是自來水,是從石頭縫流出來的,聽的音樂有鳥啼、蛙鳴、風嘯、潺潺流水,還有山羌叫聲!

生活在這塊土地,持續用阿美族的傳統山林知識守護這個地方,持續用阿美族的傳統山林知識守護這個地方,

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亦是吉哈拉艾文化景觀存在的動力與價值!

bottom of page